王丁棉:牛奶新国标全球最差

2012-03-23 16:37:4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本文来源于:乳业时报

  记者:王丁棉会长,就我国乳业标准相关问题访你,想听听你的看法。现行标准的细菌数允许20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

  王丁棉:按照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我认为这一标准是很低的,为全球之最,我未能找出那一个国家的标准比这一标准还要低的。

  记者:牛奶国标全世界最低?

  王丁棉:在我国现行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低标准的牛奶还会影响到我国奶业的声誉和我国的名声,像有个大品牌的奶制品出口,在2008年初就曾经发生过出口奶粉被对方退回来的事件,最后该企业只能把这批出口奶粉按出口转内销来处理掉!”

  记者:现在的牛奶质量安全是历史最好时期?

  王丁棉:我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牛奶很纯洁,很干净,很安全,所有后期添加的东西都不放,那时中国主要是巴氏奶。

  而农业部官方说,现在都没有检查出三聚氰胺了,现在的牛奶质量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认为,这位领导不了解中国牛奶的历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的牛奶质量安全是达到放心饮用这一等级的,当时的奶农和乳品企业都不会往牛奶添加这添加那,牛奶很纯净。牛奶本身就不应该有添加物,不能添加三聚氰胺、水解蛋白。没有这些添加的东西,才是正常的,这些官员实际上就是把之前那一段奶源质量好的历史被否决掉。另一方面,虽然不会再检出三聚氰胺、水解蛋白质这一类的东西,但又有谁能保证奶源中有人使用二氧化氯等杀菌防腐剂?牛奶中会不会有药物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会不会因生鲜牛奶交至乳品厂的时间过长奶温过高而引发产生一些新的肠毒素?会不会在加工环节因采用一些不准使用的工艺(如闪蒸或用酒精直接喷雾牛奶介面杀菌等)又或过高的受热杀菌温度所滞来的对牛奶构成的不安全隐患或危机风险点?,现在的牛奶质量安全能回到中国奶业上一世纪的原点已经很不错了。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

  记者:有人认为,乳业新国标的争论,其实是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因为南方的巴氏奶企业打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企业。是这样吗?

  王丁棉:两大阵营的争斗确实存在,巴氏奶处于弱势地位,常温奶则占上风,且步步紧逼、气势凌人。你刚才说的质疑,我了解到蒙牛、伊利的高层也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南方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巴氏奶,斗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不服气。

  记者:这次炮轰新国标,是给巴氏奶阵营代言么?

  王丁棉:不是。但我赞同巴氏奶的阵营的产品市场定位,因为他们的观点、利益与我所推行的发展牛奶要符合营养、低碳、环保这一理念相符合。我做巴氏奶的研究有13年,写过近四十篇关于巴氏奶的文章或论文。但我不在他们的阵营,不是他们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个企业的代言人,我从来不在任何一家乳品企业中兼任顾问等职,也没有在企业他们身上获得过一分钱代言费或其它利益。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也是对中国实现低碳环保负责任。同时,我也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利益的取得权,本身我就是一个消费者。

  记者:你觉得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奶制品企业共赢的局面?

  王丁棉:达成共识会很难很难,除非蒙牛、伊利两个大企业主动放弃常温奶,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把常温奶作为占有市场的主要手段,会轻易放弃么?绝不可能。另外,还有另一个外在的因素,如果可以发挥作用,亦可达到实现目的。这就是除非由国家出面,用一些政策手段来抑制常温奶的过量过高的发展势头。具体的办法是可采用高税收率来打压常温奶的发展,并从常温奶身上新增收的税费额反用于支持奖励巴氏奶的生产。其次是,要在目前奶业发展较落后或奶源较缺的这些地区,加大奶业发展。使全国奶业资源趋向布局合理,实现当地的饲料资源当地充分利用,当地养值,当地加工,当地消费这一良性的经济循环。从目前的奶源分布情况来看,巴氏奶和常温奶在中国会有一个较长时期存在的必要,但要使这种强势势头逐步弱化,要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在自己的身边饮到新鲜营养好的巴氏奶。

  记者: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王丁棉:第一,乳业标准要恢复到原来的标准,这对恢复消费者从新树立对国产牛奶的消费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及帮助;第二,消费者应将消费选择放在巴氏奶;第三,企业要真正遵守行业规则,包括奶农生产者、乳品加工者,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在原料奶中不添加使用任何的东西。

  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那还不如喝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价值回报,还有可能会导致影响或损害健康

  记者:有人认为,修改前的标准很难达到。是这样吗?

  王丁棉:不是很难的事。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以散养为主的格局,而散养的卫生条件差,保障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但事实上,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有多大的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没用低温来抑制细菌繁殖)。再有就是盛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等消毒不彻底。控制牛奶中的细菌繁殖,这都不涉及什么高级的技术。

  记者:既然之前的标准不难达到,为什么还要修改?

  王丁棉: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有些消费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场上销售的液态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5℃-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半年左右,可常温存放;使用75℃~85℃/15秒较温和的加热杀菌称为“巴氏奶”,以巴低奶奶为例,它需低温储藏,保质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论上来说,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因为常温奶采用的杀菌温度过高时,细菌被杀死,牛奶中的一部分营养成分也随遭到破坏而流失。

  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至每毫升200万个,用这样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风味、营养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这对于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大企业也希望降低标准,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大企业通通收购归已用。这种市场竞争根本不用价格战来打你,从奶源就把你断了。这也导致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不到20%。在发达国家,常温奶被称为罐头牛奶,很少有人喝。

  企业“绑架”新国标

  记者:您为什么认为是企业绑架了新国标?

  王丁棉:伊利、蒙牛参与制定的标准(代拟稿)大约有四、五个之产,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等,这几个标准对巴氏奶而言,都是很要命的。酸牛奶的标准是由上海光明代拟稿制定的,上海光明的酸牛奶生产技术比较超前,所设定的标准要求也相对高一些。但伊利、蒙牛认为他们自己难于做得到这从高的标准,故他们就极力反对,要求把高严的标准降下来,以迁就它们。在这次新标准制定征求意见阶段或过程中,地方奶协和专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但均不被采纳。

  记者:伊利、蒙牛为什么要把标准降低呢?

  王丁棉:他们目的很清楚,标准降低了,可以收到更多的奶源。低标准的奶源全都流到常温奶,巴氏奶这边要求的奶源品质较高,你就收不到,就做不了生意了,那市场就归常温奶了。这种市场竞争根本不用价格战来打你,从奶源就把你卡断了。

  王丁棉认为,去年新乳业国标的确定是因为伊利、蒙牛“绑架”了国家标准,所以使得乳业标准不升反降,使之倒退了二十多年。

  九成奶不是来自草原

  记者:为什么大企业热衷于生产常温奶呢?

  王丁棉:巴氏奶用较低温消毒,不能添加任何东西,原汁原味,但缺点是不能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保存,只能就近生产、消费。如果装在利乐包的纸盒中,常温奶可以长距离运输,全国范围内都可以出售,但常温奶用超高温杀菌,营养浪费严重,利乐包不可降解。常温奶就算不变质,随着时间推移,在长达半年之久乃至八、九个月的长时间保存期间,还会使部分的营养流失。营养越来越低,最后你喝下去的其实是一盒营养丢掉了近1/3的一杯牛奶了一些大企业为什么热衷生产和推销常温奶?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利用这产品的长保质期来做全国的市场;二是通过这个产品来去冲击市场和抢夺最大的市场份额;三是利用常温奶不用冷链配置和饮用方便这些特点,更易打动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方便快捷的需求。

  2000年以前,巴氏奶在中国几近垄断。在二、三线的城镇市场,一般是一家企业控制一小片区域,比如供应一个县城10来万的人口。这些年,常温奶、酸奶、含乳饮料,不停挤占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中国常温奶做成常规主打消费产品,这对牛奶是一种快速消费品的定义,是一种颠覆,我认为,不利于营养、低碳、环保的原则。大企业不能为了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就通过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法来把巴低奶“赶尽杀绝”,这是不正常的事。像美国,常温奶就很少生产,只作为战略军用物资来生产一小部分。

  现在大企业直接是在圈地,零成本,当地政府甚至盖好厂房让大企业进来,起点比别人高,这对当地的小企业是不公平的。但大企业就这么四处抢夺奶源,垄断控制全国奶源。蒙牛从福建、广东收奶源,在当地没工厂加工,就拉到设在武汉的工厂去加工,上海的奶源抢到手了就拉到安徽的马鞍山工厂去加工。

  全中国90%的牛奶都是到处收购的,并不是来自电视广告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场。

  今年奶业大整顿后,原来1800余家现只仅保留646家,被取消生产资格的奶企中,有五、六百家是做巴氏奶的。这种一刀切的“斩首行动”弊病很多原,对巴氏奶的生产和供应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生产总量的减少。。整顿清理后腾出的超10%的市场真空,自然地被常温奶所取代,现在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仅有19%,令人可怜啊。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