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介绍

2011-12-15 10:29:47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时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杀人’,产碧螺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是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有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议的了。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采用抖、砂、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汁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搓、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进,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